党建动态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党建工作 > 党建动态 > 正文
【公司党史学习系列报道二十二】《上游新闻》报道院师生学习乡村振兴最新文件, 助推乡村文化繁荣
发布时间: 2021-05-06 11:40:58   作者:本站编辑   来源: 本站原创   浏览次数:
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》已于2021年4月29日经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,将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。它从九个方面,即产业发展、人才支撑、文化传承、生态保护、组织建设、城乡融合、扶持措施、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对乡村振兴相关重要事项做出了法律规定。为深入学习乡村振兴战略,bat365官网登录入口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师生就此展开了对话研讨。

硕士研究生罗媛婧:您认为国家出台《乡村振兴促进法》有何现实意义?

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教授(以下简称董):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中国要强,农业必须强;中国要美,农村必须美;中国要富,农民必须富。”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,乡村振兴需要配套的制度设计为其保驾护航。《乡村振兴促进法》的出台对促进农业全面升级、农村全面进步、农民全面发展,实现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具有重要意义。

罗:您对《乡村振兴促进法》中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

董:康有为曾提出“治国之有法,犹治病之有方也,病变则方亦变”,本次立法,使我国实施乡村振兴从此有法可依。促进法中提到:坚持因地制宜、提升乡村软硬件设施等,凸显农民的主体地位,调动农民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。其次,它将“文化繁荣”纳入其中提出对农村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,要挖掘优秀农业文化的深厚内涵,承扬优秀的传统文化。这有利于将文化元素多方位融入乡村建设,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“强、美、富”,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。

罗:您认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文化繁荣有哪些路径呢?

董:习近平总书记曾说:“乡村振兴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。”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条路径进行思考:

一是立足本土生活,打造乡村文化魅力。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独特性。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乡村文化,独具淳朴、清澈、灵动的韵味,诸如泥塑雕刻、窗花剪纸、歌谣年画、花布楹联等,可以谱绘出一批色彩斑斓的乡村振兴文化建设图景。因此,乡村要结合各自的传统禀赋、资源优势,联动乡村的山水人文,建设五光十色的乡村文化。

二是承扬农耕文明,焕发乡村文化活力。中华文化的根在农耕文化,自古以来我们就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习俗,它是优秀乡村文化的代表。文化振兴就是要承扬优秀传统文化,如举办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“北京清水秋收节”“重庆永川茶文化节”等,乡村要在尊重本土资源的基础上,建设勤劳朴实向阳向善的乡村文化,让农耕文明的现代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。

三是构建文化认同,谱写城乡共情文化。舒兰在《乡色酒》中说:“你是一杯乡色酒,你满,乡愁也满”,乡村是作为“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”。乡村承载着本乡人的愁,也盛满了现代人的寻根梦想。我们需要加大乡村文化建设的开放性,引入都市的现代文化,使其乡村文化具有包容性、开放性、融合性等,通过文化的纽带,打破城乡对立,谱写城乡共情文化。

对于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,乡村文化振兴是一篇大文章。在“十四五”的开局之年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》的出台为实现高质量的文化发展,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。

   ——新闻来源《上游新闻》2021年4月27日